首页> 全部小说> 都市小说> 从村里走出去的人们

>

从村里走出去的人们

冰河落九天著

本文标签:

无删减版本的都市小说《从村里走出去的人们》,成功收获了一大批的读者们关注,故事的原创作者叫做冰河落九天,非常的具有实力,主角乔玉儿吴月霞。简要概述:“把猪肉炖上半锅,吃肉管够再弄个老母鸡炖蘑菇,大葱炒鸡蛋,白菜炖豆腐,还有炒花生米”“你们喝什么酒啊?”乔桂英问“就上四瓶洋河大曲,酒喝好了,啥事儿都好办”,许志明说“明儿我早起,买肉去”,乔桂英答应很痛快许志明想了想,“我明天早上去村委会,把阶级成分表改一下,六叔家就改为上中农吧其他几个过来串门的,地主改为富农,这已经是我的最大权限了”看在“袁大头”的面子上,乔桂英对丈夫佩服的五体...

来源:fqxs   主角: 乔玉儿吴月霞   更新: 2024-01-31 22:28:47

在线阅读

【扫一扫】手机随心读

  • 读书简介

《从村里走出去的人们》最新章节由网友转载上传,《从村里走出去的人们》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是一本情节与文笔俱佳的都市小说小说,马褂小说免费提供从村里走出去的人们最新的清爽干净的文字章节在线小说!

从村里走出去的人们第7章 桃树下挖出“袁大头”在线免费阅读

乔玉儿出生在北河市临曲县的许家庄,是一个远离县城的偏远乡村,几乎是北方每一个行政村落的翻版。

村民们大多就靠种地为生,围绕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富裕一点的乔村长,还有村会计,还有几个小队长家里,陆陆续续的盖起了五间瓦房,窗上安装着透明的玻璃。

其他的村民,还住着土坯垒起的房子,陈旧的木格窗上有的绷着白色的塑料布,有的糊着斑驳的窗纸。

乔玉儿的姥爷叫聂六成,是个身材颀长的中年汉子,白净面皮,长的一表人才。

他的祖上有百十亩田地,有五个长工、三个短工,说不上大富大贵,也能过上“脚踏方口布鞋、身穿绫罗绸缎、出有三驾马车、食有鸡鸭鱼肉的小康生活。

偏巧祖上德行荫盖不周全,到了聂六成父亲那一辈,开始了抽大烟推牌九。

到了1948年3月,他老人家中风毙命在县城赌馆门前的时候,聂六成从爹手里,只得到了家里仅剩的十多亩薄田。

从1950年6月起,大范围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农村阶级成份划分,村里已经多次召开群众大会。

按照私有土地的面积计算,就是这十多亩薄田,四十多岁的聂六成家里也应该被划为地主成分。

如果真的这样,闺女聂书彬、儿子聂书礼可就在村里抬不起头了,学习成绩多好,也不会被推荐上大学。

多年以来,聂六成父子就不是抠抠搜搜的人。村里谁家里揭不开锅了,或是家里有了病人急需用钱,不管是羞答答的还是急火火的拍打门环,父子俩都是适当的给予救济。

不管是三升小米二斤谷子或是两块银元的,聂六成没少往外掏,啥时候有了就啥时候还,你手头儿不宽裕,聂家父子绝对不会上门讨债。

有时候路上远远地看见对方,聂家人能绕路就绕路,免得欠债的人尴尬。

夜里,聂家老太太翻来覆去的睡不着觉,颤巍巍的拄着拐棍,挪动着那双被裹成五寸的金莲,轻轻拍打西屋的木门。

这是一个五间大瓦房的院落,石头码的地盘,白石灰和黄泥脱成的土坯。

老太太为尊住在东两间屋,聂六成两口子睡在西两间屋。

女儿聂书彬十八岁,住在东厢房;儿子聂书礼十五岁,住在西厢房。中屋一间做厨房兼南北通道,通向前院和后小院。

划分阶级成分,事关今后在村里的地位,这一上一下简直要了人的命啊。

这事儿搅的聂六成也是翻来覆去的睡不着,左思右想没有好办法。

听到轻轻的拍门声,聂六成披连忙穿上棉裤棉袄,看了看熟睡的老婆张金环,悄悄下了土炕,给娘开了门。

“去东屋,娘扯了扯他的棉袄袖子,低声说道。

聂六成把娘扶上东屋的土炕,自己也盘腿上炕,盖上压脚的被子,愁眉苦脸的轻声问道,“娘,您也睡不着吧?

“六子,都到了这时候,娘咋能睡得着呢。你有啥办法吗?

“娘啊,我跟许主任该说的都说了,他还是没有吐口儿。从他的嘴里,听不到一点儿活泛的余地,看来咱家这地主成份是板上钉钉了,聂六成沮丧的小声说。

“天无绝人之路。六子,你爹活着的那当儿,我看他又赌又抽的,担心他把家底败光,就留了个心眼儿。他常年出门浪荡,每年夏秋两季卖粮食,我都给你爹低报一成。

家里翻盖宅子,还有乡里乡亲来借钱,我都会给他高报三成,这样私底下留出了自己的棺材本儿。

娘慢慢抽着长长的旱烟袋悠悠的说着,黄铜烟袋锅儿里的火星一闪一闪。

烟雾渐起,浓烈醇厚充实绵长的气味丝丝飘荡,碰撞着聂六成的每一根神经。

“那您手里能有多少啊?聂六成回头看看关紧的房门,惊喜地小声问着娘。

“十多年了,我早就记不清了。你拿个铁锨,跟着我出去,挖出来看看。娘说着便往炕边挪过来。

聂六成拿着铁锨,悄悄打开中屋后门,扶着娘来到后院。一阵冷风吹进脖颈,娘俩都打了一个寒颤。

黑暗中,娘从小院门口的第一棵桃树算起,数到第六颗时,娘冷冷说:“就在这树底下,挖!

这是北方的初冬,桃树上剩余不多的黄叶在寒风中被冻得瑟瑟发抖,发出了“呼啦呼啦的声音。

树叶最终的倔强和坚强还是没能斗过这越来越寒冷的天气,一片一片、三片五片的飘落下来。

这样的天气里,村里很少有人外出溜达,就连平日里四处乱窜的柴狗也选择窝在铺满柴草的窝里,把身子蜷缩成一团抵御着寒冷。

院里的土地还没有上冻,聂六成扒开堆在树下的玉米秸秆,挥动铁锨,对娘说,“外面冷,您把小铲子留下,进屋等我吧。

等到脑门冒汗的当儿,聂六成终于刨出了整棵的桃树。他小心翼翼的挪开那棵树,用小铲子一层一层的刮着下面的土。

约莫有十多分钟的时间,他刮到了类似绵软的东西,赶紧扔掉小铲子,用手迅速的扒拉掉浮土,一个四四方方的大油纸包裹露了出来。

聂六成侧耳听听,墙外没有任何声音,急忙把沉甸甸的油纸包抱进怀里,一股冰冷立刻挂满前胸。

他快步走进东屋,关上门,把油纸包放到土炕上。

“娘,起出来了,这是什么呀?屋里点上了昏黄的煤油灯,一团橘红色的火苗,让冷呵呵的聂六成平添了一分温暖。

看着儿子要打开包裹,娘压抑着声音说,“里面是袁大头,我想起来了,这包里一共是300块,16斤多。你别打开了。

聂六成惊喜的说,“娘,我想看看。看惯了纸币的中年人,早已模糊了对“袁大头这种稀罕物的印象。

“六子,别看了,看了你会舍不得。没看到它,你就当没有它。

“娘,这干啥子用啊?

小说《从村里走出去的人们》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